如何詩意地回到鄉村,是大地風景近幾年一直在思考和探索的事情,同時,這可能也是我們這一代人試圖認識和理解鄉村的一個出發點。當然,回到鄉村并不是把城市人重新變成農村人,而是希望能夠為鄉村做一些改變,通過設施的改善和生活方式的改變,讓鄉村重新成為城市之外的另一種優質生活空間,一種后鄉土的美好生活空間。
前篇主要講述了我們發展“鄉村旅游”的三個最關切問題,梳理了中國的鄉村和鄉村旅游現狀,并解析了世界的鄉村旅游模式和案例。中篇通過梳理從傳統鄉村旅游到非傳統鄉村旅游發生發展的典型案例,并提出了鄉村旅游升級的四種模式。末篇將對民宿、特色小鎮、田園綜合體等鄉村旅游界的“網紅”們進行了分析和總結,最后提出如何營造一種美好的后鄉土生活方式。
壹:鄉村旅游界的“網紅”們
(一)民宿
01、民宿發展現狀
(1)理性看待95%民宿處于虧損
對于鄉村旅游來講,最大的一個“網紅”就是民宿,近年來民宿熱潮席卷中國。不久前,一篇題為“民宿泡沫近破滅,資本蜂擁將催生海量‘美麗鬼屋’?”的文章在網上瘋傳,聲稱95%的民宿處在虧損狀態,民宿行業已無容身之地……類似“唱衰論”此起彼伏,引發了眾人關于民宿未來的大討論。
95%的民宿處于虧損狀態,基本符合現在的創業基本規律。一方面民宿作為一個旅游元素,很難單獨成為一個旅游吸引物和一個旅游目的地,需要跟其他一些元素組合在一起提供一個完整的旅游體驗;另一方面很多民宿只是設計師出于情懷的目的建造,缺乏對產業環節的考慮。
(2)導致民宿泡沫近破滅的幾大黑手
“民宿泡沫近破滅,資本蜂擁將催生海量‘美麗鬼屋’?”的原文中探討的幾個問題,我認為非常有道理:“密集營銷轟炸下,網紅民宿神秘感漸失,住客對民宿的趨之若鶩現象蕩然無存;一輪輪高位接盤導致民宿業者的營收壓力不斷加大;官字頭建設“美麗鄉村”的熱情高漲,強力推進各地民宿建設,只管生不管養;代運營團隊甭管自己能力如何,總之先接下來死撐著做;供應量加大和行業準入門檻的低下,讓參差不齊的從業者在激烈的競爭中無力抗爭;全球目的地經濟的競爭壓力,出境游的發展讓境內旅游熱度降低“。
02、民宿“網紅”案例
(1)過云山居
過云山居位于松陽,松陽被中國國家地理評為中國100個最美的村落之一,環境優美,建筑的風貌獨特。2015年8月,過云山居橫空出世,猶如雨后初晴的天空,成為文青們的心中摯愛。2015年8月開業,8個房間,入住率幾乎100%。過云山居良好的資源條件與強大的幕后推手造就了它的成功。
(2)浮云牧場
浮云牧場生態環境良好,區位條件一般,距離成都三至四個小時車程。利用一個非常有民族感的村寨,建有六棟天際云景房,六棟極致獨棟別墅,12棟水晶房和12棟云景帳篷房,通過一些配套設施,加上豐富的體驗項目,實現了比較不錯的投入與產出。
(3)隱居鄉里
隱居鄉里團隊利用當地投資,在地化的管家式服務,極大地節約了經營成本,同時通過媒體的廣泛傳播和對項目的包裝利用,在北京落地了山楂小院、房山姥姥家、野三坡麻麻花的山坡等幾個項目,并實現了比較高的入住率。
03、民宿發展趨勢
(1)連鎖化
一個品牌,多處落地。民宿與資本的關系越來越密切。
(2)集群化
爆款單品過后,進入群落時代。5家民宿界超級IP聯合發起民宿集群戰略。
民宿集群化戰略
04、借宿:開始眾籌旗下民宿綜合服務平臺
“借宿”以嚴苛標準從全國500多家民宿中挑選出66家中高端民宿,推出首批“借宿嚴選榜單”和“借宿嚴選消費卡”。消費卡首批推出2000張,面額2萬元。消費者可以以1萬元的價格購買,住宿差價將由“借宿”平臺補貼。
(二)特色小鎮
01、政策引導
各地特色小鎮政策
02、發展歷程
特色小鎮發展歷程
03、典型案例
(1)宋衛平的理想小鎮——藍城
春風長樂:以綠城農業作為產業引擎,在杭州郊外一片未受污染的森林和農田間,再造一個復合功能的“農林小鎮”,在“小鎮中心”周邊,建設大型農業基地,集農業、旅游、創業和頤養于一體,將當地及周邊農民就地轉化為現代農業工人,并讓城里人在這里玩轉創意產業。
藍城春風長樂的復合功能
(2)文旅小鎮——華僑城
華僑城甘坑新鎮是擬投資500億元打造的首個“文化+旅游+城鎮化”小鎮,也是深圳的首單特色城鎮,被稱為中國文創第一鎮。文化+旅游+城鎮化”是華僑城“城鎮化”的戰略核心,“旅游+互聯網+金融”則是城鎮化項目的戰略支撐,在新的模式指導下,華僑城未來將構建100座具有中國傳統民俗文化特色小鎮。
(三)田園綜合體
田園綜合體是農業+文旅+地產的綜合發展模式。在田園綜合體中,一二三產業互融互動,通過各個產業的相互滲透融合,把休閑娛樂、養生度假、文化藝術、農業技術、農副產品、農耕活動等有機結合起來,能夠拓展現代農業原有的研發、生產、加工、銷售產業鏈,使傳統的功能單一的農業及加工食用的農產品成為現代休閑產品的載體,發揮產業價值的乘數效應。
田園綜合體產業體系構建圖
02、典型案例
(1)田園東方
通過“三生”(生產、生活、生態)、“三產”(農業、加工業、服務業)的有機結合與關聯共生,實現生態農業、休閑旅游、田園居住等復合功能,是新時代區域發展格局下城鄉一體化建設的重要力量。
(2)三瓜公社
合肥“三瓜公社”以一個做生態農業的電商形式,嘗試走出信息化時代的“互聯網+農村”之路。包含南瓜村,冬瓜村和西瓜村三個村,南瓜村全面對接淘寶、京東等電商資源,整合包裝名優特產貨源;冬瓜村還原巢湖地區3000年的農耕民俗文化;西瓜村依托山水,解決食宿問題。
貳 鄉居:一種美好的后鄉土生活方式
(一)大地鄉居初心
大地鄉居的初心是鄉村價值的再發現和一場新的生活場景革命。鄉愁眷戀的家園情結,自然親近的鄉野美景,傳統質樸的鄉土文化,有機天然的健康饋贈,親切有情的人際關系,“遠離塵囂、歸田園居”的生活方式。
(二)大地鄉居五大功能板塊
大地鄉居五大功能板塊
(三)大地鄉居已落地項目
大地鄉居已落地項目
(四)案例分享:大地鄉居?龍船調
湖北省恩施州與重慶接壤的一個小城市利川市是龍船調的發源地,大地鄉居·龍船調項目就落地于此。2016年底,利川龍船調旅游發展有限公司委托大地鄉居團隊,啟動了大地鄉居?龍船調精品民宿示范項目的規劃、設計、建設與運營,項目啟動至今,一直被視為推動利川民宿產業升級的新標桿。大地鄉居·龍船調在改造前是白鵲山村向家灣幾處閑置的農宅,由于缺乏在地就業的機會,大量勞動力外流,導致許多房屋閑置倒塌,大量土地農田撂荒。受利川龍船調旅游集團邀請,大地鄉居團隊來到這里,導入先鋒民宿、度假鄉居、白鵲山書舍、燈歌口述博物館、牛欄手作工坊、趕山樂園、親耕農園等優質文旅業態,將凋敝破敗的農宅打造成為美好的新鄉土生活方式空間。在整個項目的設計和建設的過程中,有三大轉變:一是從一個鄉村旅游功能到一種精神塑造的轉變;另外,從空間構建到生活方式的營造;還有,從單一建設到多元眾創手法的應用。
01、鄉居+公益:白鵲山書舍
在鄉村建設和推廣鄉村文化的訴求上,公益是很重要的力量。在大地鄉居龍船調項目中我們做了一些半公益的嘗試,就是在項目的入口處打造了一個半公益性質的,村民與游客共享的鄉村公共文化空間。
02、鄉居+遺產復興:燈歌口述博物館
在項目里面實現鄉居和遺產復興的疊加,龍船調是當地非常重要的一個鄉土文化標志,從類型上來講,龍船調叫利川燈歌。該項目在原有餐廳的空間中打造了一個燈歌口述博物館,將當地收集到的一百首燈歌作為口述博物館中的展陳內容,并將燈歌與其他一些業態相結合,形成對文化遺產的展示和傳承。
03、鄉居+手作
日本設計師設計的佳子的“燈”,美國香氛師設計的金線黃連皂,以及牛欄手作工坊。
04、鄉居+文創
設置專門的燈歌口述文創收集空間,利用網絡媒體傳播推廣,讓人們近距離的感受燈歌文化,以西蘭卡普文創點亮鄉村設計。
大地鄉居燈歌文創
大地鄉居西蘭卡普文創
05、鄉居的平臺性
在利川有一個打鐵的新匠人叫鐵娃,喜歡做一些鐵質的手工藝品。項目打造了一個水井市集,為鐵娃、酒哥等當地青年創客提供一個展示和銷售的平臺,是水井市集中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水井市集打造,整合利川的文創資源與風物產品。
06、鄉居的品質化創新
項目邀請了來自巴西一個米其林餐廳的廚師,把米其林餐廳做菜的品質化要求與土家族餐飲,以及利川的天然食材相結合。在度假設施方面,把傳統房屋的一些元素保留下來,同時通過一些個別的元素的變化使其成為更加舒適的鄉土度假民宿。
07、小結
從大地鄉居龍船調到白鵲山民宿小鎮,以一個點撬動一個區域,一個區域塑造一個國家級產業IP。以民宿產業為主導,帶動五大鄉村主要資源,聯動鄉村整體環境,創建民宿小鎮產業模型,形成一個新的鄉村環境和產業模型。
白鵲山民宿小鎮產業模型
詩意地回到鄉村,并不是回到一個發展停滯了的的鄉村,而是一個有度假品質的鄉村,一個存在著無限的想象空間和產業動力的鄉村,希望未來我們可以一步步地去實現這個愿望。